呼和浩特曾自科技有限公司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呼和浩特供卵

盐城,一“盐”难尽……

2023-10-27 08:19编辑:admin人气:189


公元13世纪,一位西方冒险家为了探寻神奇的东方文明古国,历经万里漂泊,终于抵达了太平洋西岸的中国,这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商人惊奇地发现:“在城市和海洋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马可·波罗具体抵达了哪里,无考。但他在其游记中记载下这样的文字,不是持旅行家、冒险家的猎奇心态,而是完全以商人的慧眼来赞叹东方的富庶。

东沙岛神韵

其实,黄海岸边那旷美远古的茫茫盐滩,最初并没有成为财富的象征,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条长长的贝壳沙堤,曾经在此披沙拣金的赶海先民,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抗争中,终于寻到了生命的根。从此,“苍茫一望海天廖”的黄海滩头开始“煮海为盐”,有了文明的起源。

盐城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盐城海岸线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

东临黄海的盐城,正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盐”相依共存,结下了数千年的不解之缘。某种意义上说,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盐业发展史、一部东方盐文化史。盐城,就是一座内涵丰厚的天然的盐博物馆。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两淮盐,天下咸”。两淮,即淮河的南北,盐城地处淮河以南,是重要的产盐区,生产的盐称为淮南盐。

“东楚有海盐之饶”“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中国史书中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盐业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和经济命脉,盐城一带是盐集中生产基地和中转集散地,盐城历史上就是盐业比较兴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解盐图

谈到盐业的辉煌,就不免使人想到一个人。2100年以前,盐城一带是皇帝刘邦的亲戚吴王刘濞的封地,刘濞靠煮盐获利,日渐富强,后拥兵叛乱,挑起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弹丸之地,仅仅靠煮盐就有了动摇朝纲的念头和实力,不可小觑。朝廷也由此认识到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可带来丰厚的利润,甚至与社稷安危休戚相关。

几年以后,朝廷派重兵统管了这个神秘的盐业基地,并决定“笼天下盐铁”,实行盐铁官管。从此,盐务由中央统治机构直接管理,政府募民产盐,官收、官运、官销。盐铁专卖,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由于盐是朝廷的一条经济命脉,历代帝王对盐官的选拔任用都非常慎重,多为其亲信或功臣,当中不乏确有才干的能人,所以盐官里名人不少。

盐城历代盐官中的名人现象,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学者津津乐道。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有三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此任过盐官。

三位盐官都才华横溢,精通文辞歌赋,在中国古代文坛颇有建树。晏殊年少时文学天赋极高,有“神童”之称,13岁就被皇帝御笔钦点为进士。晏殊在西溪兴建书院,推广文化,后人因为感念,又将西溪称为“晏溪”。

最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他是踌躇满志到任盐城的,此后他率众修筑了一条抵挡海潮的捍海长堤,造福百姓,史称“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写有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他似乎对西溪此前出了“两位宰相”这一奇特现象,十分惊异,竟不知自己日后也步入了“宰相之路”。

范公堤遗址

昔日锁海防潮的“范公堤”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座现代化的高大的防潮海堤又屹立在范公堤的内侧,正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盐城古代有许多运盐的河道,将盐由水路运往南北。当年为筑堤取土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运河,因它连接“范公堤”沿岸的十几个盐场,被称为“串场河”。

悠悠“串场河”不仅是盐城运盐的大通道,更犹如串着珍珠的彩带,将从南到北的盐韵古风、人文景观连成一脉。范公堤和串场河一衣带水,范公堤是父,串场河为母,这条古老的“母亲河”,承载并见证了盐城盐业的繁荣兴盛,记载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串场河风光

盐吸引了人,也缔造了城。盐业的兴盛带来了城市的崛起,这“城”自然与“盐”密不可分,从盐城的地名即可见一斑。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另立一县,称盐渎县。东晋安帝时,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两淮盐场总图

在黄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域,众多古镇事实上就是一个个盐场。据明代绘制的一张两淮盐场图,两淮盐场共有30处,其中13处在现在的盐城境内。盐场并不是单一色调的,它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人文的……每一种构成元素都是鲜活的,这其中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有叱咤风云的传奇英雄,有千古留芳的风云人物,有享誉世界的文人雅士。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盐民起义,起义领袖张士诚率领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揭竿而起,一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横征江南,雄视天下,与元朝廷抗衡14年之久,为盐城乃至中国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草堰石闸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成就了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文学家施耐庵和一部文学巨著《水浒传》。

传说中,偏海一隅的古镇白驹和天上一匹白马神驹有关。也许正因为如此,从这里走出一个张士诚已不足为奇,再走出一个施耐庵并诞生一部《水浒传》,似乎也不应为奇。

奇就奇在白驹场竟真有那样一片四面环水、芦苇茂密,充满“水泊梁山”气息的湖荡区域。这似乎已足以证明,“水泊梁山”和“梁山好汉”不是空穴来风,正是这片神秘诡异的湖荡和那些勇敢、刚烈的盐民激活了施耐庵的创作灵感。一生轰轰烈烈的张士诚,最终还是兵败江南,遗恨千古,但《水浒传》中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却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水浒传》最终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并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

李汝珍写稿中

含“盐”的水土仿佛特别滋养文学。400多年后,李汝珍寄居草堰场撰写了著名古典小说《镜花缘》。此外,安丰场盐民诗人的呐喊,“宰相路”上的驿站西溪,丁溪场连任五朝元老的高谷,庙湾场抗倭英雄的丰碑,台城的名人效应,便仓香飘海内外的枯枝牡丹,富安明代建筑群的历史保存……盐城古城镇,像一部巨型的古书,记载了文明的遗存,传递着魅力无穷的地域文化信息。

富安民居

盐业辉煌时期产生了“富极一时”的两淮盐商。大的盐商雄踞扬州,小的盐商陆续来到盐城。盐商来了,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造就了影响深远的“盐商时代”。在东台安丰的一条街上,鲍氏大楼在当年很有名气。富安的明代古建筑群,依然保存着安徽皖南的建筑风格。无论是精致细腻的砖雕,还是正方形的天井风格,仿佛都留有盐商文化的印记。

盐城的盐景古朴而美丽。从最原始的“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到后来连绵的“盐山”,勤劳的祖先不断改造着自然,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串场河”上拥满熙来攘往的盐商、川流不息的盐船……盐业的兴旺,在市井布局中也总有显现,庭院、深巷,那是寻常人家的景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则有大户人家的气派。溪流、垂柳、萧鼓、轻帆,无不古典、唯美,喧闹的市井、繁忙的店铺、解缆的船帆,无不诗情画意,有着浓郁的远古风情。

安丰古街

这些散落的盐景,像晶莹的盐花,耀眼而夺目,在蓝天下、大海边,与“水上走廊”串场河共同构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景致。

坐落于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以偌大的盐晶式建筑,制作成一部历史大剧,精致再现了“煮海为盐”的沧桑文明,而大丰草堰的“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则是原始的、裸露的、粗犷的。它并不局限于草堰,而以此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成为没有明显界限的古海盐文化的露天博物馆。置身其中,有雕刻精致的石闸,有饱经风霜的古桥,有深不可测的老井,有明清遗风的旧宅瓦楼,有气势恢弘的寺宇殿堂,更有那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和被千年浪打的古盐运码头……

这种历史风貌的原样保存,既是古盐运集散地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也是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内容的综合体现。站在这里,先民的生活如在眼前。海风吹拂下,范公堤的春树、苇湾的夕照、亭场的“雪山”,盐河的风帆,映照出盐城的古老与年轻。

范公堤盐韵流转串场河涛声依旧一部盐的历史一部盐的乐章穿越沧海桑田历经千年弹奏那故事如在眼前那声音犹在耳旁……

组稿:于雷倪蕊编辑:蔡悦居奕名


参考资料
(来源:未知)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转载请必须注明中,http://www.37gl.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返回首页